苏超100天:足球绿洲中的经济滋养与包容精神

 开云体育娱乐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10-05


在苏超赛事的100天里,经济繁荣之地孕育着足球的包容精神

——中国青年报记者 郭剑采访手记

开始炫耀

5月底至6月初,苏超赛事成为焦点,那时我正在采访国家队,突然接到紧急任务,要求前往南京采访苏超。然而,正值休赛周,采访预约困难重重,我心存疑虑,不知这次出差能否有所收获。

借助南京媒体朋友的帮助,我联系上了南京队的外教何塞。从业20年,我对某些活动的套路颇有了解:稍有成就便开始炫耀、故作姿态,将资源紧紧握在手中,生怕被人“蹭热度”。然而,那天下午的经历让我倍感意外——何塞带我参观了校园足球活动,从战术安排到青训理念,他们对我的提问毫无保留,所有素材都可以用于报道。我能感受到,他们对“苏超”并不视为“稀缺资源”,更没有设防记者,尽管热度席卷全国,赞助商络绎不绝,但他们依旧敞开大门。因此,“苏超”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,是其包容性和开放性。

从记者的视角来看,“苏超”的这两大特点,正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内在逻辑。尽管“苏超”的火爆并非偶然,但能抓住这一热点,推动消费、促进经济、提升城市文化,这与江苏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开放的文化心态息息相关。因此,在我的报道《现象级“苏超”为文旅消费拉活促新》中,我引用了受访者的观点:“从文明维度看,足球作为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与城市发展相互成就。”

撕去功利标

在我前往南京之前,领导曾告诉我:“老百姓关心的事永远放在第一位。”20年来,我从事足球报道,见证了无数国家队赛事,但这次苏超之行让我重新思考“社会足球”的意义——撕去功利标签,足球本应如此充满活力。多年来,报道中常出现球迷攻击、谩骂,甚至上升到城市、地域间的互黑,这也是许多家长不愿带孩子去看足球比赛的原因之一。

然而,苏超与此截然不同,尤其是当我看到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赛。因此,在《“苏超”给中国足球补上“社会实践”课》的报道中,我写道:“带考完试的孩子到江苏旅游,抢票看苏超成为不少家长出游计划的重要一环。”大家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,尽管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等口号广为流传,但人们心中并无恨意,“苏超”的这种友善对中国足球至关重要。

我认为苏超是大型足球、大型体育的成功案例,不希望它仅限于一个赛季的辉煌,也不希望明年关注度锐减。当然,要保持明年的关注度难度很大,但只要比赛继续以认真态度进行,正如我报道所言,“体育与文旅的结合让体育真正体现出‘竞赛表演业’的服务本质——市民进场,是对苏超赛事的认可;老百姓的认可,是对苏超周边产品的肯定。”